
恆星演化
恆星演化 主講人:吳俊龍
一、恆星的誕生:
星際物質聚集經由重力塌縮,產生熱能而觸發氫融合反應,恆星因而誕生。
1.星際物質聚集的因素:
(1)超新星爆炸
(2)受恆星風吹拂
(3)分子雲碰撞
(4)在銀河系漩渦臂
2.誕生過程
(1)分子雲塌縮
(2)原恆星階段-產生紅外線
(3)觸發氫融合
3.進入主序帶
二、恆星演化
1.主序帶階段:
(1)重力和光壓、熱運動產生平衡
(A)ZAMS中含3/4的氫和1/4的氮
(B)後主序帶階段
2.單星系統
(1) 小於0.4倍太陽質量:
主序星*白矮星*黑矮星
(2) 質量介於8倍和0.4倍太陽質量之間:
主序星*巨星*行星狀星雲*白矮星*黑矮星
(3) 質量大於8倍太陽質量:
主序星*超巨星*超新星爆炸*中子星或黑洞
3.雙星系統:
過程複雜,有時重複演化的歷程
三、恆星的死亡
1.行星狀星雲
(1)氦閃、碳閃將外層氣體拋出所形成
(2)雲氣膨脹速度10∼20km/sec
(3)恆星損失10%質量
(4)冷卻成白矮星
2.超新星爆炸
(1)重力塌縮之能量無法消化,造成「能量阻塞」而爆炸
(2)釋出大量微中子
(3)形成中子星或黑洞
3.新星
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吸收伴星的氫氣至產生突發爆炸
四、恆星死亡後的遺骸:
1.白矮星
重力塌縮和簡併壓力平衡,無法利用重力增溫形成核反應
2.中子星
(1)表面為重核子球殼
(2)中間為液態中子及超導性質的質子和電子
(3)核心為很重的基本粒子
(4) 若中子星位雙星系統中,將產生噴流,和X-射線
3.黑洞
(1)自轉或帶電
(2)未有直接觀測證據
(3)可能之尋找方式:雙星系統中X光源,重力透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