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星

一. 變星的發現史

  1. 約西元900年阿拉伯人,大陵五,Algol (Beta Persei),在亮度上有約三天為一週期的變化,Algol means "The demon's head"。
  2. 西元1054年,中國古天文學家,天觀客星(Guest star),忽然出現的亮星(位於今金牛座),其亮度在白天依然可見。
  3. 西元1595年8月,David Fabricius,米拉星,Mira,(οCeti)在兩個月間亮度由2等星衰減至消失(小於6等),Mira即意指"Wonderful"。
  4. 西元1572年,Tycho,地谷星Tycho's star,在仙后座出現新星,白天也可見,約16個月後消失。
  5. 西元1784年 John Goodrick,造父變星,σCephei,以5天8小時48分為一週期在亮度上有3.9-5.1等的變化。
  6. 西元1975年,Cygni 1975、V1500 Cgy 忽然亮度達到1.8等, 幾天後漸漸消失。
  7. 西元1987年,超新星1987A (Supernova1987A) 大麥哲倫星雲。

二. 變星的種類

三. 變星在天文上的應用

  1. 測距離
    • 造父變星
      1912年 哈佛學院天文臺研究助理李維特女士(Henrietta Leavitt)研究小麥哲倫星雲中的25顆造父變星,並畫出其光度曲線,發現這些變星的週期和其相對亮度有關,越亮者週期越長,約成正比關係。因此由變星變化週期可得其光度,再由絕對星等與視星等關係式 M=m+5-5log d 即可求得距離,再加上造父變星為具高光度星體,因此可用來決定星系之距離。
    • 超新星 現今所發現的超新星可分為兩種類型:Type I 絕對星等可達-19。Type II 可達-18等。兩者可由其光譜分出,也可以用來判定距離(特別是遙遠的星系)。
  2. 推導與驗證恆星演化理論
    • 微中子理論
      根據理論計算,超新星爆炸有一部份能量以微中子型式釋出,由1987年超新星1987A獲得驗證。

四. 業餘天文與變星

現今業餘天文愛好者對於天文科學最大的貢獻可說就是觀測變星了,不論是週期性變星是否規則的變化,或是超新星或新星的觀測,都是簡易的設備與耐心就可辦到的。更重要的是眾多的業餘天文學家能夠提供大量的數據,為正式的計算與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資料。目前最大的組織為 AAVSO(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Variable Star Observers ),自1911年起提供業餘天文愛好者變星的資料,如今每年接收來自超過550位業餘觀測者提供的350,000份觀測報告。

五. 較為熟知的變星

Star Period(days) Magnitude Type Constellation
Polaris 3.97 1.94-2.05 Cepheid UMi
δ Cephei 5.37 3.90-5.09 Cepheid Cep
Mira 332 2.0-10.0 Mira Cet
ΧCygni 407 3.3-14.2 Mira Cyg
Algol 2.8 2.1-3.8 EclB Per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