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甫接任本校校長的徐遐生教授是MIT︵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士和哈佛的天文博士,任教於柏克萊大學天文系近三十年,曾任系主任,是國際上理論天文物理的權威。著有天文物理導論︿物理學宇宙﹀(The
Physical Universe),並為︿大英百科全書﹀執筆其中長達三十四頁的︿宇宙﹀一文。校長十分關心學生,也熱愛教學,於本學期開了一門通識課﹁天文的故事﹂。清華天文社特別安排專訪校長;請聽校長暢談對天文和教育的理念。
**********************
天文在全世界都是很受歡迎的。美國大學第一年的課程中,選天文的比例高於物理三倍,有些大學有超過一半的同學選課。天文的經費只約占美國國科會的5%,但出版物大約占40%。有很多業餘人士非常投入,其中不少是退休的人,一退休就買個望遠鏡。
為什麼在台灣沒有這樣的情況?我想可能是中國人還是比較實際,總是想天文是很不切實際,像很多科學一樣是很難懂的事。並不是這樣,天文為什麼受歡迎?它有很大的優勢||照出來的照片真是美,非常吸引人。真正來說,天文有個故事,像我教的課THE
STORIES OF ASTRONOMY,故事是最有趣的,它不像一些科學沒有故事,只有許多的程序,大部分的人對這個沒有很大的興趣,但因為它有很實際的應用,大家對它才有一些興趣。
天文的故事是怎麼樣的一個故事?有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History of Science||我們是怎麼獲得今天的知識?
第二個故事是History of the Natural World||我們看這個宇宙、地球、太陽系,這些東西是從那裡來的?當然物理化學會告訴你一個電子碰到一個中子會發生什麼反應?碳和氧會怎麼交互作用?但它不會告訴你電子、中子、碳、或者氧是從那裡來的?這是天文的故事,是星球做出來的,氫跟氦是大爆炸做出來的。大家都以為空間、時間是自然的事情,不見得,也許也是大爆炸做出來的。這些都是很有趣的故事,想想,時間空間可以做出來!很多很多故事都是講我們這個自然世界,並不只是定律、反作用力;到底它的起源是什麼?它的歷史是什麼?
第三個故事是History of Ourselves||我們怎麼找出自己從那裡來?地球有開始,那個時候沒有人的,現在這麼多人從那裡來的?你說是演化來的,那第一個生命是從那裡出來的?
我的課程就會講這三個故事。每一個演講也是一個故事,每天每次上課都是不一樣的故事,連在一起也是一個大的故事。我用的辦法不是教你這個事實那個事實,特別是從人社院來的學生,他們比較欣賞這個辦法;從他們的經驗,他們並不很欣賞科學公式。念科學和工學的學生,也應該有這個鑒賞力。天文這樣的學科比公式的集合豐富多了,它有自己的傳統。很簡單的,我們怎麼發現地球是多大?月亮、太陽是多遠?我們現在當然曉得地球繞著太陽轉、月球繞著地球轉,但我們怎麼發現這些的?假使你用歷史來講,這個是很自然的事情。在我來看,最要緊的不是答案,而是為什麼我們會問這些問題?你一問問題,就有辦法找出答案,最難是問對的問題。所以你要了解為什麼那些人在那個時候會問那些問題,你一了解,就不會覺得科學是不得了的、只有幾個天才可以做的事情。科學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我講的整個故事,是讓同學們從開始什麼東西都不曉得,了解一步一步來走,為什麼會問這些問題,為什麼會得出來這些結果,得出結果後自然會問下一個問題。
今天我們已經有很多很多科學上的事實,假設你就是教這個事實,在我來看不是最好的辦法||已經寫在書上了嘛!我們要教怎麼樣子問問題、怎麼樣子自己找出結果、怎麼自己找出辦法答自己的問題,那你就不需要老師了。這是大學裡最要緊的。我們要訓練、培養年輕人,使他們的學習是一個終生的進程,不是上大學就完了、成功了。一輩子是不能成功的、一輩子是學生、一輩子要找辦法懂得更多、要了解怎麼發現問題,那些問題可以自己得到結果。不是看到很多問題就好了,太多了,要知道那些是比較要緊的,那些有辦法做出來。不只是科學、工學、或者是生物,That`s
life!
我希望來上我的課的理工學生能得到啟示或感動,人社的學生能得到欣賞的了解,不會怕科學,就像欣賞音樂一樣。科學不只是科技,當然它有技術的層面,你去操縱一些方程式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但這不是大家都會欣賞的。科學有些idea真是很漂亮優雅,就像一幅很漂亮的畫或是很漂亮的音樂,你不一定要是科學家才能欣賞,假設懂得一個基本,就能看到它的美,就能欣賞。科學不只是給科學家的,科學是全人類的繼承物,是給每一個人的,就像音樂不是音樂家的專屬財產。各種知識加起來叫做人類文明。
亞洲傳統上不夠重視科學的美學價值,太過強調科學的應用||怎麼樣用科學來做產業賺錢。應用當然是一個很要緊的成分,也是為什麼科學、工學從政府得到的經費比一般文化多。不過還有一個成分也是很要緊的,就是對文化的貢獻。有些科學的概念和思考方式是很美麗、很寶貴的,這些和音樂、文學一樣都有美學的價值。如果我們了解這個層面,我們會更欣賞他們的努力,也許給他們多一點錢。因為他們對人類精神文明的貢獻是很大的。大家都願意有物質上的舒適,不過我們智識上、精神上的培養是更終極的。
吃夠了、吃飽了,還要做什麼事情?吃更多嗎?不會吧!最後我會有一堂課叫Future of Humanity。我們的命運、目標是什麼?是不是就是愈來愈多的電視、愈來愈多的汽車?我們要往那裡去?全世界都去過了,還有什麼別的地方?那個行動在視野上是無限的?就是全宇宙。我們的太陽系是個很大的挑戰。我們能不能到別的星球?在我來說,如果不給自己炸死的話,我們遲早會去,我們應該去。這真的是沒有界限的。從天文來講,宇宙的歷史是一百四十億年,比人的歷史長太多了。假設從大爆炸開始到現在壓縮成一年的時間,從伽利略到現在是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最後一秒,整個近代科學實在太短了。未來也許不是無限,也是幾十億年,那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我們從伽利略到今天進步多大?如果以後可以做下去,可以做的事情我們今天根本想不到的。我們不能用很短的看法說今天有兩個電視、明天要四個電視,這不值得。你可以有十個電視也許是個好事,也許不是,但不是一個很大的事情,不可能是我們的抱負。
我很喜歡教書,我在加州大學開了很多課,我在我們天文系教的不同的課程是最多的;我比較喜歡教新的課程,十來年教一門課對老師和學生都很無聊。我很少教一門課超過兩次,所以系裡差不多每一個課程都教過,就剩一兩個沒教過。
東西方有些東西很不同,有些東西全世界完全都是一樣的。在我來看,最大的不同是怎麼樣子做事。這些規矩啊、學校的組織也和美國有很大的不同。不過有些方向我覺得台灣比美國好多了;一個就是同學們的精神,我的經驗是,清華的學生對學校的關係比美國學生近多了、有認同感多了。也許是因為大部分學生大一大二時住在校園,很可惜大三大四機會比較少;我們應該多蓋一些宿舍、好好管理。所以宿舍不夠是很大的缺點。
在清華,假使我們真的要得到全世界第一流的地位,要加強兩個方向:
一個是加強研究成果;並不是寫很多論文就好,研究的方向要有影響力、有能見度、有重要結論。
第二,教書和課程的部分;從我的角度來看,台灣學生選太多課了,到這裡來,大家告訴我每一個學期選七八個課,真是很害怕。選這麼多課有很大的壞處。第一,你沒有很多時間花到每一門課上,時間實在是不夠。第二,每個系的焦點太集中了;像電機系的學生出來是這領域的專家,學生也許可以學到很深一條路,不過是比較窄,比較容易過時,因為科學進步太快了,每五年十年的知識都差一倍,假設你就只有在大學學的東西,一定跟不上。一定要得到自己學習的能力,不是就靠你以前的成就。這個需要很基礎、很廣泛的訓練,不是這樣的作法,有時間上課,沒有花時間好好地去想、沒有時間做實驗或研究,這是台灣最大的缺點。多花一點時間不上課,多花點時間自己來學;真正要做這個事情,學生要推廣,你們要自己好好想想。
學一個東西不是上課去學的,上課只是教你一個基本,並不是每個東西都講得好細好細,什麼都要記下來,考試的時候就要愈快愈好,那有這回事,你做事的時候誰會給你考試?這不是自然的過程嘛!你畢業以後,給你一個題目,給你一段時間,或著你自己給自己一個題目,作出來,是要對的,不是一半對就好,不能做一個車子一半可以跑一半不能跑。一定要做成功,完全成功,沒有一半的分數。我上MIT的時候有一個笑話,那個時候蘇聯剛發射Sputnik火箭,那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美國也一定要送個衛星上去;試了五六次,每次一開始就掉下來,都沒有成功;那時的報紙上有個漫畫,有兩個工程師在前面,後面有個火箭掉下來,其中一個就跟第二個說"Oh,
I made to MIT for partial credits." Partial credits, 沒有這個事的。這種從考試來的教育是不對的。
一個人做事情如果是為了家庭壓力,也許有一陣能做得不錯,不過人一生的方向,一定是要有興趣,這個是最要緊的。你們要做的並不必然和以後的事業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你有這個好奇心,對這個事情有興趣,希望多懂一點,這種知識上的好奇是很重要的,因為你不曉得,也許在你以後會碰到一個狀況上是有用的;但這不能是你完全的理由,因為你看不準。特別是在科學、工學,沒有一個人可以告訴你十年以後什麼方向會變得熱門;所以你不能就是學今天的熱門,很多東西都要學一點,到了一個程度,你就有能力自己教自己。這就需要一種好奇心,也許對今天、對明天沒有立即的用途,但我有興趣,願意去學,這是很要緊的,對以後會是很大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