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天文與太空發展史

     by 敏誠

  天文學,從無史可考,到現在粗具規模。從信仰崇拜的幻想世界,到理性科學的自由思想。我們走了很遠。現在,讓我們順著歷史的足跡,來看看天文走過的路,和西方先人們努力的足跡。

  1. 時間的洪流

    上古的古文明中,直接影響現今西方天文學思想的,是巴比倫和埃及,印度。直接傳承者便是希臘,羅馬,建立了所謂古典天文體系。隨之而來的近一千年中古黑暗時期中,科學思想被視為異端邪說,中國在這時期保存了相當多的觀測資料,貢獻不可謂不大。隨著十字軍東征,從前傳至阿拉伯世界的天文知識又回流歐洲,風氣漸開,教廷的束縛終於被打破,隨後的三百年,科學突飛猛進。最後,我們踏上了月球,在你我的有生之年,人類也將踏上火星,至於距離我們最近的半人馬座α星?未來,是值得想像的。

  2. 上古天文學
     

    天文學和所有科學一樣,起源於需要。四季的判別,農耕的時間,乃至於對天象的敬畏崇拜,都造成了天文學的發展。   

    巴比倫文明:蘇美人已能從月相來訂出曆法,並已知潤月的觀念。巴比倫人更改進並統一了曆法,且訂出了黃道十二宮。亞述人則更認識了黃道和白道,也訂出了一星期七天的制度。隨後的迦勒底人更可預測日月食,對於天文的觀測也是有名的詳實,對於五大行星的紀錄更是如此。總言之,巴比倫文化為日後承接的希臘文化打好了良好的基礎。   

    埃及文明:埃及的天文學是僧侶祭司的特權,埃及的天文學,在早期第三到第六王朝間發展最為快速,金字塔,太陽曆的訂定都是在這個時期。比較特別的,是埃及人將一天分為晝夜,各分為十二小時,但由於隨季節日夜長短會有變化,所以古埃及一小時的長度不是一定的。   

    印度文明;印度文明發源雖早,但發展較慢,後期天文發展還有受到希臘的影響。印度使用二十七星宿,他們將一個朔望月分為白月和黑月,又以月圓時月亮所在的星座命名該月份,是比較特殊的。

  3. 西方古典天文體系的形成 ---- 希臘時代
      

    古希臘素有西方文明搖籃的美譽。從西元前八世紀的荷馬時期起,由於巴爾幹半島上的希臘多山陸路交通不便,所以沒有形成古代東方國家特有的中央集權體制,而形成了另一種新型的城市國家。在主要的城市國家裡,城市平民在和貴族的抗爭中取得了勝利,這些平民在外貿和擴展領地的活動中接觸到了外來的文化,又因為地近埃及,巴比倫,古埃及和巴比倫的天文知識也就這樣為他們所吸收。這些平民,相對來說思想較開放,在這樣的環境下使他們能夠自由的進行科學研究和獨立思考,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便就此展開。   

    首先登場的是地處小亞細亞,和埃及以及巴比倫最為接近的愛奧尼亞,泰勒斯(Thales)是愛奧尼亞學派的始祖,他曾預言西元前585年的一次日蝕,制止了兩個種族的戰爭。但後來波斯攻陷愛奧尼亞,此學派便漸趨沒落。   

    隨後而起的是意大利南希臘端民地上的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學派,畢達哥拉斯曾用船的桅杆,星星的高度,月食時的地球影來證明地球是圓的。但後來此學派因分裂和政治壓迫而告沒落。   

    愛奧尼亞學派沒落之後,僅尋的學者移居雅典繼續工作,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學者也漸聚集在雅典,兩派學者在雅典的聚集造成了雅典學派的興起。柏拉圖(Plato)便是此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此學派的歐多克斯(Eudoxus)用許多複雜同心球殼的套疊來證明行星的運動。亞理士多德(Aristotle)不僅支持此學說,並用恆星不動的理由來說明天動說的可信性。賀拉客利特(Heraclides)則由觀測水,金星,認為內行星繞日運動,這點對哥白尼的日心體系具有啟發作用。   

    西元前四世紀,馬其頓興起,西元前338年,整個希臘被納入馬其頓統治,隨後的亞歷山大大帝,更建立了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後來亞歷山大帝國崩潰,他的大將托勒密佔領埃及,由於他曾為亞理士多德的學生,故重視學術發展,在亞歷山大城設立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研究教學機構,還有一間五十萬卷書的圖書館,直接造成了亞歷山大學派的產生。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在那時首先提出日心說,但此想法超前時代太多,不為人接受。後來阿基米德記錄下了這個看法,為一千多年後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起了重要的啟發作用。阿利斯塔克也是第一個測量日月地距離,地球直徑,黃赤交角的人。   

    托勒密王朝後來也脫離不了衰亡的命運,逐漸淪為羅馬附庸,學術中心漸轉移至羅德斯島和愛琴諸島,喜帕恰斯是這時代的代表人物,最大貢獻是在觀測天文學上,他的發現十分多,其中他編篡的星表,更在1800年之後,幫助哈雷發現了恆星的自行。曾被人稱為「天文學之父」。   

    喜帕恰斯的傳人是托勒枚(Claudius Ptolemy),他的主要著作【大綜合論】(Megale Syhtaxis)涵蓋了希臘化時期所有的天文學成就。拖勒枚承認,行星的運動可以用地球運動來說明,但當時還不了解萬有引力,所以他否定了這個說法。   

    後來的羅馬人對於科學研究並不醉心,他們只學到了希臘人的科學知識。但並沒學到希臘的研究精神,所以,羅馬時代天文學的進展是很緩慢的。羅馬本來的曆法是陰陽合曆,到了儒略、凱薩(Julius Caesar)的時代,已經和實際的時間差了三個月,於是廢除了陰陽合曆,採用太陽曆,新修改後的曆稱為儒略曆,現今的七月就是Julius的變形。後來的奧古斯都(Augustus)把八月用自己的名字代替,也就是August的由來。   

    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傳統的希臘知識被基督教義取代,天文學發展停滯。加上阿拉伯人入侵,毀掉了東方希臘文化的幾個中心。希臘文化就此成為教科書名詞,長達一千年的黑暗時代開始。

  4. 日心體系和古典天文學的誕生

    羅馬帝國衰亡,隨後文化中心的沒落,日耳曼蠻族的入侵,基督教興起。一直到十一世紀,希臘科學和所有的新科學思想被教會以聖經的內容加以壓制。歐洲直到十字軍東征,才又接觸到古希臘和阿拉伯的天文學。遠洋航行技術的進步,造成天體導航的需求,和新航路的開拓,以及資本主義的發生。哥倫布和麥哲倫隨後完成了他們的偉大航行。教會的枷鎖漸漸被打破了。

    由於觀測技術的進步,到了哥白尼時代托勒玫地心體系中的圓不斷增加至八十個之譜。如此複雜的系統,已使一些科學家感到不滿。在十三世紀時,知曉天文的西班牙國王阿耳豐索就開了個玩笑,結果連王位都不保。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分析了托勒玫體系的行星運動,發現如果把三種共同的運動(周日旋轉,週年運動,歲差)用地球在運動來表示,則複雜的系統變得簡潔明暸。他花了數十年的時間反覆證明自己的論點無誤,最後在臨終前出版了【天體運行論】,改變了人們的視野。

    之後的布魯諾,本為牧師,但一生為科學奮鬥。他延伸哥白尼的學說,創造出了和我們如今認同的宇宙觀相當的思想。但在這種宇宙中,沒有上帝的存在,於是他被教會視為公敵,於1592年被教會逮捕,八年後燒死在羅馬。

    開普勒(Johannes Kepler)幼年時在神學院接觸哥白尼學說,後來在弟谷(Tycho Brache)麾下與其合作,最後繼承了弟谷的觀測資料,創出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首先,他發現觀測的資料和前人推算的值有8'左右的誤差,而在一千條的火星觀測數據中,都有相同的誤差,他開始試著找出原因。歸納出了第一條行星運動定律-行星在橢圓軌道運動,太陽在其中一個焦點上。隨後又發現了第二定律-面積定律和第三定律-行星公轉週期平方和半長軸立方成正比,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開闢了道路。

    和開普勒同時期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則是第一位用望遠鏡進行觀測的天文學家。他看到了太陽黑子,月球的表面,木星的衛星,金星的盈虧,這些都證明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最後他被教會逮捕下獄,屈打成招,簽下悔過書,軟禁終生。

    稍後的牛頓(Issac Newton)生在教會控制較少的英國。他發現了統治行星運動的定律。古典天文學,至此趨於完備。

  5. 18,19世紀天文學的進展

    首先登場的是哈雷(Edmond Halley),他二十二歲時就因出版了一份南天星表而享有盛名,1705年,他計算出了二十四顆彗星的軌道,發現有一顆是1681-1682出現過的,而且和1607,1531年彗星出現的軌道也相近,於是他預言,下一次將會在1758年回歸。到了1758年,哈雷彗星果然回來了,計算所依據的牛頓定律被大眾完全接受,彗星是大氣現象的說法也不攻自破了。

    布拉德雷(J.Bradley)在誤打誤撞的情形下則發現了光行差,求得了更精確的光速數值。他晚年編製了一份龐大的星表,被譽為十八世紀最精密的星表,對近代研究恆星自行有偉大的價值。

    十八世紀發現了一條行星位置的規律,將日地距離取為1,則已發現的行星位置都符合0.4+0.3*2^n的規律,稱為提丟斯(Titius)定則,或稱波德守則,於是人們在發現到了天王星後,又在火星和木星間找到了小行星帶,根據天王星的軌道攝動,又找到了海王星。值得一提的,最先計算出海王星位置的是一名英國的大學生亞當斯(J.C.Adams),這是人們用牛頓力學發現的第一枚星體。

    在歐洲文藝復興的時期,東方的中國正處於積弱不振,科學衰落的時期。教會利用這個機會藉傳揚科學知識為傳教活動服務。當時許多派來中國的傳教士都是歐洲一流的天文學家,但由於教規的約束,起初他們傳揚的多半是中古世紀的古老科學思想。開始傳揚日心說,已是十八世紀中葉之後的事了,那時日心說在歐洲已取得絕對的勝利。這些耶穌會教士對於介紹西方數學,天文學到中國,以及將東方古老天文學資料介紹至西方,有著相當的貢獻。

    如果說哥白尼創立了行星天文學,則恆星天文學之父應該是威廉、赫歇耳(W.Herschel),他發現了太陽的自行(太陽朝武仙座方向運動),又發現了互繞的雙星系統,他在估計銀河的距離時,也開始了恆星統計學的工作。

    貝賽耳(F.W.Bessel)則完成了之前許多天文學家想證明的恆星視差,證明了哥白尼地動說唯一未被證明的部份。人類也開始了可測定恆星距離的時代。

    此時,分光儀,光度學,照相術也在天文上展露頭角。分光儀使我們得到遙遠星球的溫度,化學組成,甚至視速度。光度學使我們精確地分析行星光度,照相術則使我們能攝取微弱天象。在1850年代,天體物理學誕生了。

    1888年,在天體物理學終於釐清星雲星團的面目後,德雷耶耳(J.L.E.Dreyer)發表了星雲星團【新總星表】(簡稱N.G.C.),一直至今,這個星表還經常使用。

  6. 二十世紀的天文學

    天體物理學在二十世紀才利用於行星的觀測上,南加州威爾遜天文台發現火星大氣的成份不適於生物生存。金星上的紅外線吸收帶,表示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木星表面存在甲烷和氨分子。使得天文學家開始建立行星表面構造的理論。

    1930年,靠著照相術,湯鮑(C.Tombaugh)發現了預言中的冥王星。

    莫理(A.C.Maury)則靠著十九世紀哈佛大學的觀測資料,將恆星分成O∼S數類。最後羅素(H.N.Russel)發表了絕對星等對光譜型的統計圖,世稱赫羅圖。

    勒維特(H.S.Leavitt)則利用已知絕對星等的造父變星求出兩個麥哲倫雲的距離,利用這種方法,很多球狀星團的距離也被求出了。

    1931年,無線電工程師楊斯基(K.G.Jansky)發現了宇宙背景輻射,開始了無線電天文學,在無線電干涉儀發明以後,無線電狹著不受天候限制以及觀測波譜廣的優點,為天文研究方法造成了革命性的躍進。

    1924年,哈柏(E.Hubble)確定了仙女座星系是河外銀河,開闢了河外星系的研究。二戰後,星系集團的研究,更發現了本星系群,甚至超星系群。有人也發現,許多星系的運動方向都遠離我們,再加上宇宙背景輻射的證據,於是,大霹靂宇宙學興起。

  7. 我們能到那兒去嗎?

    二十世紀,除了天文學的進展之外。由於科技工藝的進步,人類終於有機會一償千年以來的夙願---到那兒去。但很諷刺的,航太科技的萌芽,卻是由於戰爭的栽培。

    馮布朗,為德國V-2火箭設計者,二戰後來到美國,為美國太空計畫貢獻良多。但第一枚飛上太空的物體,是蘇俄的史波尼克一號衛星。第一位太空人也是蘇俄的蓋佳林。美國不堪受辱,甘乃迪總統於1961/5發表六零年代送人類上太空的宣言,最後在太空競賽中,美國從阿波羅(APOLLO)和諾瓦(NOVA)計畫中擇其易者,集全國之力,擊敗了蘇聯的龍特(ZOND)計畫。

    七零年代之後,由於政治因素(美國陷於越戰,民意自大),所以航太不再佔有重要性的地位。但最近登陸火星的計畫再度登上台面,也許,在2012年以前,人類真能踏上火星呢。

    和哥倫布,麥哲倫,以及希臘時代的思想家們一樣,人們千百年來總是好奇著,自己的界限在哪兒,我們能夠踏出太陽系嗎?我們先看看前一頁這張表。(c代表光速,v為太空船速度,ε為燃料效率,w/c為噴射速度對光速比,質量比為出發時重/最後重)

    我們現在知道,光憑化學燃料是無法踏出太陽系的,現在有很多人提出了多種理論,核分裂,核融合,電漿推進,或是反物質,光帆,星際衝壓……這裡面有些構想天馬行空,有些十分可行,但要實現,也許需要再一次像登月競賽一樣的動機才可行吧?

    隨著無線電天文學的發達,觀測的精度也跟著增加,在1980年代,開始有人試著把無線電望遠鏡朝向天空,試著接收非地球傳來的人造訊號。最近幾年,一個精密的搜尋計畫---SETI計畫(有人翻成賽提)展開了。我們也曾多方送出信息,如果我們的銀河系中真有智慧生物,希望能獲得回音。

    到底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少呢?下面是【德瑞克公式】,後面的估算值是Carl Sagen博士所提出的。

    N = R * Fp * n * Fl * Fi * Fc * L

    N:銀河系中可能和人類同時存在的文明社會
    R:銀河系中一年誕生的恆星數(10)
    Fp:在其中擁有行星的比例(1)
    n:此行星系中具備生命誕生和演化的行星數(1)
    Fl:在如此的行星系中擁有知性生物的比例(1)
    Fc:其中擁有星際通訊能力的比例(0.01)
    L:這個文明的壽命(10000000)

    不管外星人是否存在,人類跨出大氣圈是必然的趨勢。火星,也許會成為新人類的故鄉。未來,浩瀚的星海,我們能到那兒去嗎?



SETI計畫經費遭刪,許多方面需要援助,例如經費,資料處理……,近幾個月網上有件大事,就是SETI計畫利用全世界個人電腦進行訊號解讀的工作,只要你能接得上網路就可參加,完全免費。請看 :

http://setiathome.ssl.berkeley.edu/home_cbig5.html
Client端程式 :
Windows版: http://setiathome.ssl.berkeley.edu/windows.html
Mac版: http://setiathome.ssl.berkeley.edu/mac.html
Un*x版: http://setiathome.ssl.berkeley.edu/unix.html
(含FreeBSD,linux,solaris....等)
Proxy建議設為proxy.cis.nctu.edu.tw port 80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