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觀測流星]
暗夜中,流星急馳過靜靜的夜空
...."啊!"...這通常是大家第一個反應,即使之前不知提醒過自己幾百遍,
濃縮了天文設歷代學長觀測流星的經驗,當眼睛
一接收倒流星的訊息,就應該要毫不猶豫的把生平所有的希望理想抱負期盼
...都化為一種最單純而直接的願望
-----"錢錢錢!"幾次實戰經驗下來,我已經開始學著從
"啊"的階段升級到
"啊~~~~錢錢錢!" 的階段了今年暑假去過澎湖七美
是深深的體驗到了那種挑戰自己的樂趣的它總是就這麼來不及讓人許願
....像是被上帝玩弄於鼓掌之間了
對於流星觀測來說,目視觀測就是有它的缺點,對於這眨眼間就消失的訊息跑過了眼睛、大腦、在傳到記錄者的筆紙上,這無非是對
“精確” 的一番折難,所有的奔波都會折損它原現的丰姿,何不拍下它呢?攝影除了能留住 “美麗的剎那” 之外,亦有它相當的科學價值歐!在觀測狀況(視相、平均雲量、月齡)最佳的情況之下,肉眼能看見七等流星,高等影像技術能檢測到
8等流星,而雷達和望遠鏡能觀測到極微弱的(約11等)的流星,但是對於一般同好來說,昂貴的儀器是玩不起的,而用光學望遠鏡又受限於視野的狹隘,所以即使攝影只能拍下1-2等以上的流星,但它能記錄下精確的位置,藉由這些資料我們就可以用來分析許多精密的數據:*
流星在大氣中的高度(15-140KM)與
3KM以外的同好約好同時間往天空的同一區域拍攝,除拍攝外別忘了,攝影記錄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記下你所拍下的是哪顆流星(標在星圖上並編號),攝影曝光的時段,視野範圍(在星圖中圈出),行有餘力,最好還能紀錄下它的狀況(時間、光度、顏色、爆炸、煙痕),兩地所得的資料有助於天文學家利用三角視差法計算流星進入大氣的高度、飛行路線等數據。*
輻射點(留星雨 “落”到地球的入射位置,通常以星座來表示)先在星圖中找出輻射點所在,在與同好合作,利用多架攝影機同時向輻射點四周天區拍攝,留意所拍區域,記下每顆流星的時間與大約位置,如此才能準確地在星途中畫下軌跡,找出真正的輻射點位置。
*
速度(11-72KM/s)要算出流星出現精準時間及其速度,可以用一個已知平率的機械裝置(通常每秒
20-30次,速度可預先測定),照相所得的軌跡即是一連串已知時間關係的節線,速度便可由此求出。由輻射點和速度能算出流星體在太陽軌道上的位置,以及流星雨和母彗星之間的關係。
*
質量(0.01g -- 幾千公斤的隕石)拍攝流星
*
相機機身:對天文攝影來說,機身並沒有太大差別,主要要具有長期曝 光功能,但對電子式相機來說,大部分快門按下之後都不能斷電,在長期曝光的情況之下電池很快就會耗盡,而且天冷時又容易當機,所以不太適合用來作天文攝影。在相機快門中有B快門和T快門,所謂B快門是從拍攝開始一直按著快門直到曝光結束,T快門則是開始和結束各按一下即可,使用B快門最好要用快門線(cable release)(:如果不想讓手抽筋&不想毀了相片的話),但有些快門線會因太冷或太濕而故障,使用前最好先測試一下。*
鏡頭:大光圈、廣角鏡頭最為適合,為了避免相差,除非必要不用開最大光圈,通常用最大光圈在縮小一格即可。在低溫下,別忘了要使鏡頭保持溫暖(可使用懷爐),否則鏡頭容易凝露(甚至誇張到滴水..)損失的就是你一夜的挨寒受凍了。*
選擇底片:拍攝流星必須使用高速底片,(但並非高速底片就能拍得出好照片)但除了感度之外,粒子粗細也是拍好照片要注意的,重點在於拍攝者預期要得到什麼效果,Ilford’s HP-5和Fuji’s Neopan1600(二者都能增感到ISO3600/36)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常攝影,那麼去買一卷3m的底片再自己分裝也是很經濟的考量。*
固定攝影和追蹤攝影:如果你只是想拍到流星就好,那固定攝影是個方便的方法,相機架上角架即可。如果你想要正確的找出輻射點位置,那就必須要拍出星點而非星跡,這時就要搭配赤道儀精密追蹤。*
拍攝流星痕:火流星在天上劃過之後,有時會留下如煙霧般的痕跡。這時把鏡頭全開,曝光約15秒連續拍攝(有時眼睛看不見之後尚能拍到),煙痕變化的方向可顯示大氣流動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