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華大學的普通物理實驗課程,一直採用英文講義。大學一年級學生,由於不習慣看原文書,往往花費許多時間仍未能完全看懂講義內容,而影響到實驗的進行。經過學生的反應,在拾餘位經常擔任普通物理實驗課程的教師磋商討論後,乃決定編寫中文實驗課本,除了為「科學中文化」做拋磚引玉,也期望對科學生根的工作能有一些幫助。
我們進行的方式,是由任課教師每人編寫一至三個實驗,再由我們兩位負責綜合整理及編輯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初稿於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完成,試用一年。七十三學年度我們將教師及學生意見綜合整理後加以修改。又用一年之後,如今再修正一次,希望能成為一本比較完善的教科書。以下是編輯的原則,供採用者作參考。
﹝一﹞詞句首重通順達意,但並不一定要求十分優美。同時儘量避免「英文式的中文」(English Chinese),期望能完全用「中國式的中文」詞句來書寫。為了使學生更容易了解內容,字句儘量口語化,用詞用句也力求正確。例如:一般人常將「Stop
watch」寫成「碼錶」或「停錶」。我們也常寫「鐘錶」,「三用電錶」。經查字典,「錶」是計時之「表」的俗字,換言之,「錶」的本字應為「表」。此外,查字典也採用「馬表」一詞。對有些人而言,這個名詞看起來雖然有點“奇怪”,但是根據字典,這是正確的寫法,期望您用久了自然會習慣。我們根據的字典是台灣中華書局印行的「辭海」(民國六十九年三月出版,共三冊),及中國文化學出版的「中文大辭典」(民國六十九年九月五版,共十冊)。
(二)專有名詞以通行常用者為主,其他的儘量採用國立編譯館編定的「物理學名詞」。
(三)代表物理量的符號儘量採用D. Halliday & R. Resnick 所著的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裡的符號,單位以 SI (即MKS)制為主。
(四)單位名稱中屬 MKS 制者使用中文名稱,如公斤、公尺及秒等;較小的單位,為了容易與英文對照,而且可以跟“次方”配合,採用英文名稱,如克、厘米或毫米及秒
... 等等,記為 g 、cm 或 mm及 sec。
(五)圖序及方程式序,本文分 A 及 B 部分時,前後不分連貫成一個序。附錄的圖及方程式序則用A-1、A-2 或 B-1、B-2、.....
等編號。
(六)標題或步驟前面附有“*”的部分略去不做,並不會影響實驗的完整性及教學目的。
本書的編輯工作,承蒙本校物理系各位教師,在百忙中抽空參與寫作工作,並提供寶貴的建議,我們再此致最高的敬意,尤其要感謝李琳、賴忠信兩位老師,在修訂時給予熱烈的討論與及多的寶貴意見。也非常感謝熊高鈺、黃迪靖、白姝玉、王敏惠及龔智仁等幾位同學,先後擔任整理、抄寫和部分編輯工作時,對本書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特別是熊同學在編輯「七十二年度暫定本」時,為本書繪製圖表,貢獻特多。最後要感謝徐武雄先生幫忙繪圖。
本書的編寫工作雖然力求完善,但是仍然難免有疏漏或不盡理想之處,衷心祈望採用本書的教師或同學能提出指正,以供再版時修正或補充。更歡迎大家提供適合於大一同學之物理實驗,我們會收集器材,實際進行實驗。若合適可行,我們會將其列入本書,使本書內容更完善。
黃勝良 吳秀錦
清華大學物理系
民國75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