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與歷史的脈動-論國立清華大學仙宮校區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重要文物

序言 作者介紹 目錄

序言

  打從學習人類學的課程開始,便知道考古學研究能夠處理到墓葬資料的機會是可遇而不可求;特別是有關史前時代的遺留;但壓根兒也沒想到會碰上處理晚近的墓葬。拿完博士學位之後,我一直以從事生態考古學的研究為學術生涯之規劃和目標。因為總覺得這種研究最主要的意義;一方面,強調利用生態遺留的考古材料,藉由生態學的視角來探討史前人類和環境之間互動所表現的依存關係及文化行為表現。根據這些關係的解析,能夠提供現代社會對史前人類適應生態環境的過程及策略運用比較深入的認識。更重要的,則是這樣的研究方法可以擺脫拘泥於器物排比的桎梏裡。

  民國九十年的暑假,正為了處理鵝鑾鼻公園新建售票亭而裸露的石板棺,領著清華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生們實習考古田野的工作;先是接獲陳祥水所長告知學校擴建區的工程作業需要有考古的專業人員配合進行監測和評估的工作;學校認為自己有人類學研究所理應能夠掌握。由於所裡其他先生們都忙,只好派我承擔。

  原先的構想不過是將整個計畫當成一般的環境影響評估契約計畫;然接到計畫後才發現莊英章先生已做過相當詳細的調查,並認為其中不乏值得保留和記錄的早期墓葬遺留;於是和參與的同學們討論應該如何配合墓葬清理的工程作業時,一併將值得蒐集的資料保存起來。雖然如此,腦海裡仍沒想到要以學術研究的角度來進行。直到不同形制的墓葬結構和許多墓牌累積後,越來越覺得當中隱含了相當豐富的訊息;在此同時,更連繫上遠在慈濟大學生物人類學研究所的陳叔倬先生希望從體質人類學方面也能提供些工作和看法。因緣際會之下,我從此一直在學習和累積處理墓葬的知識與經驗。

  國立清華大學前總務長王明揚教授,許宗雄教授、保管組章珮珍前主任、林宜敏主任、黃小秋小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麗霞、楊永寶、翁愈琄、張子鈴、祝維惠,以及新竹市殯葬管理所譚維信所長、淡江大學吳哲夫教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組長何傳坤博士、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班研究生盧泰康等在整個研究過程的不同階段中,給予行政支援、協助工作和提供寶貴意見,謹此一併誌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韓康信教授不辭辛勞,千里迢迢到清華人類學研究所協助進行人骨測量及分析的工作,特別在此致以萬分謝意。這本小書最主要的用意,以整合考古學、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土木工程學、歷史學和藝術史學的專業知識為基礎,嘗試著將計畫中蒐集得的材料稍事整理,並詮釋其歷史與文化的意義;沒有故弄玄虛,也不願譁眾取寵。倉促成書,難免疏忽錯誤之處,尚請專家學者海涵。文責一概由個人承負。


序言 作者介紹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