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產業技術概論
目錄 第一章

上一頁 下一頁
1-6 基因治療(Gene therapy)
  生技製藥主要方式是在體外利用細胞製造大量蛋白質,然後以純化後的蛋白質作為藥物,但許多遺傳疾病是由於基因缺陷造成某種蛋白質(如受體或酵素)製造太少或過多所造成。例如苯酮尿症(phenylketonuria)是由於體內無法正常製造苯胺基丙酸水解 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以致無法代謝血液內的苯胺基丙酸,因此會造成新生兒的智力發育障礙。雖然可藉由藥物與飲食控制,但畢竟不是治本之道,因此基因治療便應運而生。所謂基因治療便是利用適當方法將目標基因送入細胞內,希望目標基因在細胞核內可藉由基因重組(genetic recombination)的過程正確地崁入染色體而將有缺陷的基因修復,或至少可在細胞內表現以彌補未正常表現的蛋白質。其最終目標為希望此修復後的基因能長期穩定地持續表現[10]。
  世界上第一個基因治療的臨床試驗是在1990年於美國進行,由安德生(French Anderson)主持,對象為一患了嚴重複合性免疫缺陷症(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CID)的女孩,患者會由於腺苷酸脫胺酶(ADA)的缺乏而造成免疫系統的T與B細胞死亡而造成免疫力喪失。安德生等人將她本身的T細胞取出,利用病毒將正常的ada基因導入細胞,並將帶有修復基因的自體細胞送回體內,經四年治療後確實能維持病人生命。不過,患者病情儘管減輕,在治療同時也有服用藥物,因此無法證明利用基因治療可以製造足夠的蛋白質以完全治癒小女孩。但此實驗至少證明基因治療為可行的做法,因此之後便有許多基因治療的臨床實驗展開,目標多為單一基因缺陷所造成疾病,如表1.4所示。
表1.4 各種單一基因缺陷所造成之相關疾病
疾病 基因缺陷 標的細胞
遺傳性肺氣腫 α1-antitrypsin 肺或肝細胞
血友病A
血友病B
第八凝血因子缺乏
第九凝血因子缺乏
肝、骨髓細胞、自體纖維母細胞
纖維性囊腫 CFTR基因突變導致肺上皮細胞鹽分輸送異常 肺內空氣通道
血膽脂醇過多症 低密度膽固醇受體缺陷 肝細胞
地中海型貧血症 血紅蛋白基因缺陷 骨隨細胞
頭頸鱗狀癌 p53抑癌基因突變 腫瘤細胞

  目前基因治療的目標細胞可分成兩大類[11],分別為:
•自體細胞(ex vivo):將患者本身體細胞取出大量培養,並在實驗室中導入正常基因將基因缺陷修復後,再將細胞輸入回體內。
•體內細胞(in vivo):直接將正常基因以各種方法送入體內,希望正常基因能送入細胞並修復缺陷基因。若無法修復,至少也希望此基因能表現,以彌補缺乏的蛋白質。

  要將基因送入細胞則有多種不同方法[4]:
1-6-1 病毒載體(viral delivery system)
  病毒可自然感染細胞,因此為一高效率的基因傳送系統。但在設計任何一種病毒載體時,最重要的便是須將病毒本身會致病的基因剔除,同時也須避免病毒發生突變而產生有傳染力且會致病的病毒。

表1.4 各種單一基因缺陷所造成之相關疾病
  載體 可攜帶基因大小 優點 缺點




反轉錄病毒 7-7.5 kb 崁入宿主細胞染色體,可長期表現 崁入正常基因位置可能造成病變,不會感染停止分裂的細胞;病毒不易大量製造與純化
腺病毒 ~28 kb 可感染停止分裂細胞,病毒製造時濃度非常高 基因作短暫表現;免疫反應強,產生具感染性的病毒機會大
腺相關病毒 3.5~4 kb 崁入人體的第十九對染色體;可長期表現;無致病力 所能攜帶基因大小受限
單純?疹病毒
(HSV)
50kb 容量大,可攜帶多個基因;可感染神經細胞 可能活化體內潛伏的HSV
非病毒類載體 微脂粒 不限 毒性低,可攜帶較大基因 基因傳送效率較差
裸露DNA
(naked DNA)
不限 簡單;毒性低 基因傳送效率較差;DNA容易被分解


  目前常用的病毒有反轉錄病毒(retrovirus)、腺病毒(adenovirus)、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與簡單?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等。這些病毒各有其優缺點(表1.5),如反轉錄病毒為最早使用也是最普遍的載體,它可將目標基因崁入細胞染色體,因此可長期表現所需蛋白質,但反轉錄病毒只能將基因送入會分裂的細胞,對於體內許多不會分裂的細胞(如腦、神經細胞)則無法成功。同時,若目標基因被崁入染色體內調控細胞生長的基因位置而將其截斷,則可能引發癌症。腺病毒則可感染不分裂細胞(quiescent cell),同時也已用來作為預防呼吸道感染的疫苗,因此也可作為基因治療載體,不過臨床實驗中發現會產生強烈副作用,此乃因腺病毒本身基因也會在細胞內表現,而誘發強烈的免疫反應,因此新開發的載體已作改良將病毒本身基因去除。腺相關病毒則是另一種可將基因崁入染色體的病毒,此病毒本身並不會造成病症,因此相對安全,但在製造此病毒時,需要利用腺病毒提供必要蛋白質,因此在製造腺相關病毒後,需確保裡面並不含有腺病毒才不會造成不必要副作用;此外,腺相關病毒本身非常小,因此所能攜帶目標基因大小只能到4.5kb,因而限制了它的用途。至於簡單?疹病毒則可感染神經細胞,因此適合用於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艾茲海默症等。

1-6-2 非病毒載體(nonviral vector)
  可利用裸露DNA(naked DNA)直接將帶有目標基因的質粒DNA以注射或點滴送入體內,此方法非常簡便,但往往DNA送入細胞效率不高;即使DNA進入細胞,裸露DNA也容易被細胞內酵素分解,而無法進入細胞核內表現。目前有人嘗試製備人造人類染色體(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解決被分解的問題,但人造染色體為相當大的分子,並不易進入細胞
  
磷脂質(phospholipid)為同時帶有親水與疏水性質的分子,當磷脂質濃度夠高時其疏水端會自發性聚集而形成微脂粒(liposome)。若與DNA混合,則其疏水端可將DNA包覆起來,而將親水端暴露在外。由於細胞膜主要成分亦為磷脂質,因此磷脂質與細胞膜接觸時可利用融合現象將DNA送入細胞。此方法已廣泛使用於DNA 轉染(transfection)入細胞,因此也被用於基因治療,但一般而言,微脂粒傳送效率並不高。

  DNA複合物原理與微脂粒類似(圖1.8),但磷脂質由一設計之複合物取代,此複合物一般由兩部分組成:聚陽離子(polycation)與配體(ligand)。聚陽離子常用聚離胺酸(polylysine),因其所帶正電可吸引DNA上負電,並進而將它包覆起來;而配體則負責與細胞上受體結合並進入細胞。視所結合受體不同,配體可為醣蛋白、抗體、醣類或其他生物分子,DNA在進入細胞內後,可形成內核體(endosome)而逃避酵素分解DNA,並將DNA送入細胞核。

  根據缺陷基因的不同,基因治療可有不同的策略:基因置換、基因修正、基因修飾及基因失活等。前三種方法主要是使修復之正常基因在細胞核表現以彌補蛋白質不足,但有些疾病卻是因為蛋白質表現過多造成,此種情形則須抑制其基因表現。目前常用的策略有利用反義RNA(antisense RNA)。當基因轉錄後,首先形成單股RNA,此時可導入與其序列互補的反義RNA使二者結合,因此後續的轉譯過程便被阻止,而使蛋白質合成無法繼續進行。反義RNA可在體外合成或以質粒形式送入細胞內表現,以達到抑制基因表現的目的。

  除了用於遺傳疾病的治療,基因療法也被用於治療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與癌症。例如1980年代證實血管增生(angiogenesis)可由不同的生長因子刺激,如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與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FGF),因此血管栓塞等疾病便有可能以載體送入VEGF的基因來促進血管增生以治療。至於癌症的形成則往往與致癌基因(如ras)過度表現以致正常細胞過度生長或轉化,或抑癌基因(如p53)未表現以致癌細胞過度繁殖有關。對於前者可利用反義技術抑制致癌基因表現,對於後者則可利用基因載體將抑癌基因送入癌細胞以抑制腫瘤擴散。另一種方法則是以表現產物直接破獲癌細胞,如腫瘤壞死因子(TNF)。將TNF基因導入癌細胞可使腫瘤組織分泌TNF而直接破壞腫瘤。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進行,已讓我們對更多疾病的成因有更多了解,其中許多遺傳疾病的成因也在此計劃進行期間被揭開,如乳癌基因與杭丁頓舞蹈症基因等。這些致病基因的揭開,可使我們更了解如何去設計治療基因以治療這些基因缺陷所造成疾病。但在此同時 也有更多技術性問題產生,如:
•如何將治療基因正確送入目標細胞?
•多少目標細胞需得到治療基因以達到治療效果?
•治療基因會過度表現而產生另外副作用嗎?
•治療基因須正確調控以達最好效果嗎?
•治療基因的療效能維持多久?我們需要重複注入基因嗎?
•治療基因是否會被崁入其他重要基因位置而導致副作用?

  最後一個問題為最難回答也關係最重要的安全性。先前在法國由費雪(AlainFischer)針對嚴重複合性免疫缺陷症進行的基因治療,在11名病童中治癒了9名。但在療程結束後2年半,卻發現一名病童白血球大量增生,經分析發現有些病毒將攜帶的基因插入11號染色體上一個叫做LMO2的基因上,LMO2被破壞時會導致無法控制的細胞分裂和癌症。經過多次嘗試,費雪等人已相信接受這種攜帶基因的病毒治療的男童大多會出現同樣問題。另外,1998年在賓州大學所進行的臨床實驗,也曾造成一名男性死亡。

  不過,從1990到1998年間超過300個以上的臨床實驗與3000個以上的病例上證實基因治療確實有亮麗的遠景與潛力,但要做到安全與實用,還有待更多努力與時間。
上一頁 下一頁
目錄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