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序
對忙碌於工作,而又自許為具科學精神的現代人來說,一談到神話或傳說,常常會不加思索的以為那些都只是古代或未開發民族的異想,沒什麼現實的意義。
這種想法其實是一種誤解。誤解的根源來自於對人類多元文化與價值體系的無知。人類自有語言能力、有社會組織以來,就一直的為自身存在找意義,「認識你自己」並不是只有在所謂「哲學思想」的時代才開始,很早的時候,人們就已開始為「安身立命」找定位。所謂的安身立命,不必一定得從什麼抽象的概念開始。舉例來說,現代人從小受教育,從科學到倫理,就是一個尋求安身立命的過程。從宇宙的生成,萬事萬物存在的因由,到人類彼此之間的關係,處處都是認知體系。由認知到規範,規範人與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定位,最後到存在的價值與終極意義,在在都是為了「安身立命」。因為惟有經過一些認知與規範,人才各知定位,生命才有所安頓。現代人如此,古代人何嘗不然,只不過我們現代人的認知與規範較有一個成套的分類體系,而古代人的觀念不這麼精密細緻而已。
沒有認知與規範體系的社會或民族是不存在的。現代人的認知規範、定位有分科嚴密的各種科學、人文、社會的學科,古代人沒有這些。在發展到有成文法及其他相關文字經典教育之前,神話與傳說便是古代人安身立命的認知與規範之所寄。
對於生活在神話、傳說流傳的那個時代的人來說,神話與傳說所傳達的是關於真實存在的真實敘事,攸關人對外界與自身的認知。只不過由於越是往古,人類的知識層面越有限,可供真實推理、認知的語言、觀念越不足,因此要把諸如世界如何生成、人類何以存在等大問題作自圓其說的構設,許多部分免不了就得依靠聯想、比喻等來做想像。而即使是想像而得,既已構成共同的認知,他們就當然的以之為真實。
以之為真實的認知,就有踏實感,不論其中包含了多少的想像。此外,想像也不只是真實的包裹,而是真實的擴充延伸,只有靠著想像,人生才能更有跨越現實障礙的動力,才使得世界更多采多姿。
神話亦有真實、亦有想像,傳說也是如此。不論它們充滿多少我們所說的想像成分,對講述、流傳神話、傳說的人來說,一切都是與人的定位與認知有關的真實。它們和民間故事(folktale)或小說(fiction)是為娛樂的聽聞、閱讀而存在有著很大的不同。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古老的神話母題,目前依然流傳,並且仍然是當今人類關懷的課題,只不過有的已被轉化吸收,成了體系化宗教的一部分,例如宇宙生成,人類由來,以及人生之終極關懷,樂園、失樂園一類,從古至今這些都一直是人類掛心的問題。而傳說的範疇更十分廣泛,從英雄人物、歷史事件到山川地理特徵,以至於宗教感應、聖徒行誼、個人靈異遭遇等都是。有些古代的傳說或許已經不再流傳,有些傳說,特別是靈異傳說,也還歷久彌新。
本書取名「真實與想像」是就神話與傳說的本質取意。研究的取材以古代文獻所記為主,後代所錄口傳資料為輔,討論主題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有些則似乎較為人所忽略。但為人所忽略,卻不一定就是冷僻的話題,如鎖骨菩薩背後可能關係著觀音信仰,選仙場傳說則從另一方面表現了長久存在的佛道鬥爭。種種討論,都嘗試從不同角度,為歷來的大議題提供不同的切入角度。
本書各篇,大都曾得國科會成果獎助,特此誌謝。而書之編成以及校勘、索引等工作得力陳素主小姐甚多,一併致謝。當然更應該感謝的是妻子盧世敏,因為只有在她達觀的人生態度支持下,才使得所有的研究與寫作變得自然而愉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