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二.從初識天空開始
三.選擇適合的雙筒 四.其他要注意的事項
五.星圖、手冊的選擇 六.星空導覽手冊
七.星圖、手冊的加工與使用 八.解讀星圖手冊

[其他要注意的事項]

雙筒的外殼或型錄上經常有些標示,你可要睜大眼睛看清楚喔!•••

1.7×50PCF

WP:7×50是指7倍50mm口徑,P是指porro(普羅稜鏡式),如果是寫“D”則是Dash(又稱Roof-屋頂稜鏡式)(見圖1)porro稜鏡式具有便宜,反差(contrast)高的優點,較適天文觀測。CF(中央調焦)和IF(獨立調焦)視個人喜好而定。WP(water proof)防水功能相當貴,但也少了發黴的煩惱。

2.Exit

Pupil(mm)也就是剛提過的“光瞳徑”..。將雙筒拿離你遠一點,目鏡上出現的小亮圓(就是光瞳徑啦)越大越好。同時,你也可檢查稜鏡的品質(如圖2),Bak4的稜鏡較能看到完整的光瞳--削到一點無所謂,但削太多或缺角就不好了。

3.6 (105m/1000m):

是指實際看到的視野為六度,相當於能在1公里外看到105公尺寬。這關係到目鏡的「有效視野」(Appearent degree):(有效視野)÷(倍率)=(實際視野),也就是說,目鏡本身視野窄或倍率提高都會讓你看到的實際視野變小。同理可證於天文望遠鏡的視野。如果你覺得某鏡筒看起來有「窄小、侷限」之感,那就是目鏡不好,有效視野不夠大的緣故。

4.Mut i-coated(MC多層膜):

拿起雙筒,讓物鏡反光,反光越淡越好,(表示lose光越少)。反光色調視各家配方和鍍法而定,從淡藍紫、淡綠到淡黃……都有。但是-絕對沒有市面上面那種紅得發亮,號稱「紅寶石鍍膜」的道,這種錯誤的鍍膜只會讓影像變暗、變綠而已。

5.HP(Hight-eyepoint高眼點)也就是望遠鏡的良視距(eye-relief)較長,可以在離目鏡遠一點的方看到整個視野,這樣眼鏡族就可以戴著直接湊上去看。良距較短的(<14mm?)就無法做到這一點。但依此標準,除了標榜HP的專業機型有15mm以上外,大部份市面上的雙筒均只有9∼11mm。(註2)

  以上這些都能在你選擇雙筒時作為判斷的依據,但是,光靠這些是不夠的,最重要的仍是你自己看到的感覺:整個視野看起來是否舒服?沒有壓迫感?看看白磁磚牆面,影像是否偏綠或藍?線條是否扭曲變形?是否清晰、銳利?如果你自己不是很有把握,可問問其他同好的使用經驗和評價,來挑選你的愛機。當然,如果你要求很高,像Fujinon這樣的專業機可能1∼2萬跑不掉,但如果你預算沒那麼多,兩仟到四仟的雙筒也可以看得很高興。